当我们谈论孩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万家白玉汤 Author 万家白玉汤
今年的中秋,过的很清冷。老大离家在外,老二投奔狐朋狗友,就剩俩老的,大眼对小眼。
中秋的主旋律萦绕心头,想起娃小时候。7岁时跟他一起参加生日party,主持人说小朋友唱个歌吧,小朋友们面面相觑后齐声唱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来家长也加入,变成大合唱。。主持人开玩笑说木有想到现在的小朋友素质这么高,唱个生日歌都如此有品味。。
十几年后,孩子们的歌声,在孤单的节日,温暖着老母,那时娃尚且稚嫩,而我们还依然年轻。时光飞逝,娃长成花朵,我们也变成老帮菜。
十几年,就这么虚度,惆怅中有点恍惚。。
生活大爆炸有一集,Leonard收到哥哥寄来的晒幸福照,憋了一口气要晒回去。苦苦思索这两年的“cool things”,Penny帮他一起想,然后俩人在黑板上写道:
1. Still employed
2. Still married...
然后,就想不出了。
作为老母,俺还可以加两条
1. Still 有肥可减
2. Still 有娃可吼
一身肥肉,正是岁月静好的明证,
两个熊娃,正是人生无悔的注脚。。
十几年,围着孩子转。孩子,不仅成了我这号“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没来”中年老母至高的追求,好像事业发达的成功人士们一样对孩子的事各种苦恼。
跟家人聊孩子的吃喝拉撒,跟朋友聊对孩子各种吐槽,就是跟LD吵个架,斗个嘴,每次的导火索都是孩子那点熊事。
究竟,当我们谈论孩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焦虑
从海淀妈到顺义妈到上东妈,各种爆文行走朋友圈,我顺藤摸瓜找来那本写上东区妈妈的书,Primates of ParkAvenue。 感觉文笔一般,但噱头十足,从纽约最贵的房子,到最prestigious的学校;从最拽的人群到最贵的包包;从Alpha dad 到queenbee mom;从physique57到the Hamptons…
非常八卦,非常物质,爱马仕铂金包包给了二十几页特写,提到的鞋子的品牌比俺走过的路还多。。
为了进最风光的学校,这个区的孩子两岁学乐器,三岁有tutor指导幼儿园入学考试,四岁请playdate咨询师指导如何play,因为他们play的时间都被拿来学语言,运动,声乐,等等。
有个四岁娃被著名幼儿园拒了,他妈赶紧请了名咨询来指导保姆如何带娃,保姆被问到,
跟娃讲法语了吗?拉丁呢?
陪娃练钢琴了吗?画画呢?
跟娃研究几何码?逻辑呢?
给娃读Wall Street Journal 吗?Economist呢?
俺都替娃庆幸生长在乡下穷人家,四岁还有机会撒泡尿和泥巴。
作者是Yale的人类学博士,不过这本书所呈现的作者的学识和三观,似乎不足以撑起Yale的牌子,当然了,撑起铂金包(shine together)还是绰绰有余的,作者原话这么说:
I was still young enough, still beautiful enough and blond enough and thin enough that a Birkin and I could shine together.
常青藤学校所信奉的多元化哪去了?老的,丑的,矮的,胖的,有色的,一网打尽。。审美观直逼川总。。
是个妈都会焦虑,但这种攀龙附凤式social climbers的焦虑,确实难以共鸣。没有“great-grandfather signed the Declaration”,没有“another great-grandfather was a general on Washington's staff”,越往上爬,越像回归旧社会,历史倒车,不好开。。
焦虑,是担心得不到,或者害怕会失去。
乡下妈总结了一招:把每一天都当成世界末日。于是,不必担心娃进不去好学校,得不到好成绩;不必考虑住啥房,背啥包。多看娃几眼,多弄点好吃的,过好最后一天,站好最后一班岗,啥虑都来不及焦。
陪孩子读Anne Frank日记,一个十几岁的富家女孩,本过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天的烦恼就是跟大人怄个气,跟朋友拌个嘴,小女孩式的爱作,爱drama。然后纳粹来了,女孩随家人躲进一个工厂的小阁楼,终日以土豆和豆类果腹,方个便都不能出声,唯一的放松就是躲在窗台看外面的风景。在断断续续的日记里,她记录了对重返校园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两年多如履薄冰的藏匿后,他们一家终究还是被纳粹发现,女孩的日记戛然而止,花样年华就此终结。
历史会不会重蹈覆辙?天下能不能从此太平?看当今世界这个乱糟糟的样子,真怕擦枪走火,天下大乱。
只有每天祈祷世界和平,不求儿孙个个贤,但求一生都平安。
二、郁闷
哪个庙里都有屈死鬼。。
孩子们行走江湖,难免遇到不平事,比如,分到不好的老师,摊上猪队友,考了被cancel的试,遇到作弊的对手。
对无权无势无背景的家庭来说,最不平的事就是求学路上的花样拼爹。
老美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占据了拼爹制高点。他们拼财力,拼地位,拼背景,拼人脉,他们的娃可以信手乱涂几笔,就被当成高级艺术品拿去拍卖,有爹妈拉客,有阔亲朋买单,还可以请大佬来站台,或明星来露脸,拍卖所得分一杯羹给孤儿院,剩下的包装成自己的business。
老印们发扬火星探测器硬着陆的胆气,愣是在各级science fair比赛中攻克了人类一切疑难杂症。每回去参观,看着一个个惊人的题目,癌症,老年痴呆,糖尿病…看着小印们可以媲美生活大爆炸里Raj演技的声泪俱下的表演(想象raj的口音):I lost three people I loved in five years 。。俺就知道,娃没戏。。
老中们也不甘示弱,有财的借雄厚的资本弯道超车,有才的凭几篇paper实力推娃。不一而足。
拼不起的,只有郁闷。对不起孩子,对不起祖宗。
看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特别喜欢Joe这个小人物。当小Pip在餐桌上被高贵的亲戚百般训斥和挖苦时,善良朴实懦弱卑微的Joe总是默默地给Pip盘里浇一勺肉汤,再浇一勺肉汤。
力所不能及者,无法维护你周全,力所能及者,给你一点点温暖。那种内心的柔软,无言的呵护,人间最美好的最值得依恋的,也许就是这份温暖。
如果我们无法助力孩子在社会阶梯上攀爬,那就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吧。像Joe一样,默默的,为他们守着一个暖暖的窝。当他们被外面世界的血雨腥风挫败的无路可走时,至少还有一个地方,让他们歇息,疗伤,满血复活。
三、迷茫
“我小时候你为啥不逼我弹琴?”
不止一个妈跟我抱怨过自家不讲理的娃,长大后反过来抱怨妈小时不够虎妈。哪说理去,管多了,嫌没有自由,嫌扼杀兴趣;管少了,嫌没有监督,嫌不够给力。
“我们小孩懂啥啊,你得逼我啊”。
这是俺朋友小孩的原话,大学找intern,发现需要刷题,这才想起来埋怨老妈,“你那会为啥不逼我刷题?”
朋友一脸窦娥冤,“咋没逼,再逼你都快疯了。。”
养娃的dilemma让当妈的为难,到底管还是不管,逼还是不逼?
娃饭后守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待我一走近赶紧切换屏幕。行了,别装了,早就知道能让你如此专注的只有玩游戏看直播。
假期回家探亲,俺爹看着二娃说,嗯,有压力了。我说,有啥压力,就知道贪玩。俺爹摇头,你看他走路都比以前沉重了,说明心里有压力了。
觉得俺爹有点半仙。。
开学不久,娃回家,心事重重地说,小A上了暑期课,数学跳级了;小Z考过了生物课,这学期6门AP,blahblah。一个从来不care分数的学渣,突然频繁进出学校账号查看成绩。。种种迹象表明,娃真是感到peer pressure了。
俺爹不是半仙,是上仙。
经常觉得小孩子比大人更有洞察力更敏锐,小孩之间说话也更sharp更mean。。娃有回不经意提起同学说他的话,那个mean的力度我觉得都够敏感脆弱自尊心超强的孩子备上几颗安眠药的水准了,还好娃比较迟钝,耸耸肩完事。
如今每天看到娃,俺都是先观其脸色,如果阴晴不定,俺就是憋了一整天,憋了一肚子的吼也强行忍着,等他眉开眼笑时再爆发。
孩子也不容易,在学校的小江湖里飘,不定啥时挨一刀。当妈的,要学做“白驼山壮骨粉”。。
结语
在朋友的美文中看到这段:“记得看过一个真实的采访,分开母亲们和孩子们到不同的房间让他们互评对方。母亲们几乎都在讲自己的孩子的问题,而孩子们百分之百都说自已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当视频回放给妈妈们看时,她们都一方面感动得泪奔,一方面惭愧自己对孩子的评断。”
亲自经历过类似场景。
老大去上学前,因为有些事做的不够好,俺就每天唠唠叨叨,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没做好,那也没做好。转眼到了离家的日子,我们居然差点赶不上飞机。慌慌张张送娃到安检口,来不及hug一下说点啥,娃已消失在安检口的另一边。几分钟后,收到娃的message:已上飞机。突然有种被淘空的感觉。
回到家,翻看娃没带走的东西,在电脑上看他毕业季的照片。发现一个链接,点进去是他的一篇文章,提到父母,全部是溢美之词,让我惭愧到极点。吼娃往事历历在目,各种内疚齐上心头,只好把亏欠老大的温柔,贴补给老二。。
孩子们的内心,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敏感,纯粹,柔软。保护好他们内心的那份柔软,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父母的殊荣。当孩子把他们最宝贵的信赖和依恋放在我们手心,我们怎么忍心辜负这份美好的情感。
当我们谈论孩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借用卡佛的题目,却学不会他的极简。啰里啰唆,不知所云。
也许我想说的是,感恩。也许,作为文青/文妈,我想煲锅鸡汤,以鸡零狗碎为食材,以欢笑泪水为锅底,加入各种“still”佐料,still 三陪,still当保姆当司机,still不定期收到外太空发来的信号“给点钱,给点钱”。。
still,难道不是上天最好的馈赠?
感谢生活大爆炸送来的这款鸡汤,味道,很好。
相关阅读:
孩子是产品,父母是产品开发经理?美国抵制的过度养育,在中国成了正常现象
中国老爸亲历美国私立学校开学季:所谓的快乐教育,都是骗人的童话
作者:万家白玉汤,原载:万家白玉汤。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